“技术”加“服务” 实现双提升

——记集团技能岗位标兵林丙琛

本刊记者 戴慧丽

2009年,初出茅庐的林丙琛顶住家人让他成为一名渔民的压力,一路过关斩将来到华峰化学。回忆最初加入华峰的感受,林丙琛这样说道:“那时的我,朦胧地感觉到,华峰行,我肯定也行。”

从初出茅庐到岗位能手,从重复千百次只为一两秒到远赴重庆助力合作,一路走来,林丙琛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在岗位上奋斗,践行工匠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八级工要有技术 更要有服务力

在八级工成长之路上,最让林丙琛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在2022年的年底。2022年,林丙琛突破仅在瑞安基地传帮带的瓶颈,开始将八级工技术带到重庆。尽管在岗位上表现优异,同时也有着丰富的帮带经历,林丙琛仍然感觉十分紧张。有点担心,有点害怕,怕给我们瑞安基地丢脸,这是林丙琛的原话。

来到重庆车间,面对耗时六十分钟都搞不定的K1车间1203H纺丝生头工序时,林丙琛的心里也是一惊。新环境、新设备还有新工艺,这些全都是新的挑战。“地狱难度一样,差点就要放弃回瑞安了。”林丙琛这样说道。不能给瑞安基地丢脸的念头一直支撑着他,在重庆的那些日子,林丙琛每天上班就是学纺丝生头,下班就和另外一位同事分享交流。中午他们也不休息,晚上回到寝室躺在床上的时候还要继续交流。当提到对雾都山城最大的印象时,林丙琛的回答不是一些美景或美食,而是重庆基地员工宿舍内头上的那一堵白墙和车间里不断卷绕的丝线。和以往不同,这次的重庆之旅,除了提升个人技术,林丙琛还需要带好重庆基地的一批徒弟,从总结方法到宣传推广,经过多方努力,徒弟们不负所望,最终整体成绩提升至35分钟左右,预估产生经济效益可达每月65万元。

作为华峰八级工队伍中的一员,提升个人技能是必选项,提升服务能力也应该是必选项,其实在瑞安基地的日常工作中,林丙琛也一直在践行着这个理念,不过远赴重庆的经历,让林丙琛更加深刻意识到八级工不仅要有技术,更加要有服务能力!


重复千百次,只为一两秒

刚开始在化学公司纺丝岗位上班,林丙琛也是从最基础开始做起,幸运的是,林丙琛遇到了他的第一个启蒙师傅——技能比武冠军得主高原安,真心真意地教他技能,而林丙琛也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断进行自我修炼。转正后,他在最繁忙的研发试验生产线工作,可能有人会认为试验生产线不稳定、故障多,一个字概括就是“累”。但是林丙琛不这样认为,相反的,他说,故障多,正是练好绝活的好机会。后来,用隔离法入丝、折叠法上丝,他坚持“重复千百次、只为一两秒”,练就了一个个独创的新方法,也凭着各种绝活,在集团三创生头比赛中超10次获得冠军。再次回看林丙琛重庆之旅的交流学习,时间短、任务重,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在瑞安基地用重复千百次,只为一两秒打下的基础,功不可没。以林丙琛为代表的纺丝员工,在反复练习中,对关键动作进行分解,有所侧重,失败、改进、进步……一分一秒地降低耗时。他们就是在重复千百次,只为一两秒中实现自我提升。


干一行 爱一行 “跨”一行

十四年的华峰经历,林丙琛从一名一线工人不断成长,从24头到32头再到36头,他不断收获技能提升和华峰荣誉,在研发生产试验线上练就绝活技能,通过八级工、擂台赛、千禧工匠等平台助力个人提升,实现生活飞跃。

在华峰化学公司的不断培养和领导们的影响下,林丙琛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观念的再次突破,他认为,作为公司工匠代表和岗位标兵,绝不应该只局限于个人的提升,除了干一行、爱一行,还要“跨”一行,实现从“同事”到“老师”的转变,与车间共同学习、实现进步。因此,除了日常的传帮带,林丙琛主动挑战自己,积极参与微课比赛,并在华峰集团微课大赛中获得制作和讲解双项一等奖荣誉。同时,更进一步,他也不断地带领自己的徒弟和生头小组取得进步,实现技能服务双提升。

华峰化学公司不断推进明星师傅、明星班长、擂台赛等技能和帮带平台,助力广大一线工人成长成才,林丙琛作为工匠平台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他表示将继续践行个人职责,作为榜样带领更多的员工走在技能提升和晋升的康庄大道上。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