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这个思维,做不好管理

来源于《企业管理杂志  作者张丽俊 

导语:为什么做管理,一定要有“双赢思维”?管理者如何用“双赢思维”处理团队、部门和客户的问题?本文与大家探讨。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习惯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经常为了一己之私,忽视了对方的利益。在管理工作中,这样的场景是十分常见的:比如,在团队中,管理者对员工颐指气使,员工也不服气,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争吵,影响团队的氛围;又如,两个部门在协作时,有些人只考虑自己部门利益,不管其他部门的利益诉求,导致协作不畅,项目一再拖延;再如,有些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利益,牺牲产品质量,却以高价格卖给客户,不重视用户体验,最后也永远失去了客户。 

对于管理者而言,这种“你输我赢”“你输我输”的“零和”,甚至“负和”的博弈思维,是不可取的,即便你能一时获利,也必不能长久。那怎么办呢?作为管理者,你一定要有“双赢思维”。

什么是“双赢思维”?

所谓双赢,是指双方通过合作,都能获取一定的利益,而不是此消彼长或者两败俱伤。说得通俗一点,即是:你好我也好,你赢我也赢。在管理中,这种双赢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当你本着“双赢思维”去处理团队、部门、客户之间的关系时,往往都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 

1、团队关系 

具体说来,在团队管理中,你不能只是命令和管控,你要从双赢的角度出发,找到双方的共识,让对方接受目标,并且去培养他,做好这个事情。当你把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让员工觉得不是在给公司打工,而是在为自己奋斗时,他就拥有了自驱力,就更愿意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终,你驱动团队拿到结果,而员工在你的帮助下拿到绩效获得成长,这就是“双赢”。 

2、部门关系 

在部门协同中,你不能只考虑自己,利用对方,你要有“利他思维”,利他就是利己,就是一种双赢。你要知道,部门之间从来都不是竞争对手,不是敌人,而是并肩作战的伙伴,是关键时刻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兄弟。 所以,作为一名管理者,你在与其他团队合作时,不能只想着自己的目标能不能完成,你要找到彼此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要通过合作,实现“双赢”,要做到“成人达己”。 

3、客户关系 

经营一家企业也是如此,具有“双赢思维”的人更愿意成就客户,先让客户成功。坊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开会时,经常在会议桌旁摆一把空椅子。还会告诉所有人,这张椅子上,坐着“非常重要的与会者”。明明是空椅子,坐着的是谁?贝佐斯告诉他们,是客户。不管在做什么决策时,都不能忘记,我们是在为客户创造价值。你能为他人提供价值,帮助他获得成功,那么所有的人也都会盼着你取得成功,你也就赚到钱了。 

如何培养双赢思维? 

了解了“双赢思维”的重要性,那如何培养“双赢思维”呢?在我看来,大致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个,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格局。 

为什么很多人执拗地争个输赢,结果处处碰壁,碰了个头破血流?就在于他的眼界很低,他的格局不够,他只看见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看不见更广阔的天地,更长远的利益。如果一个每天在街头乞讨的乞丐不想着改变现状,却嫉妒比自己要钱要得多的乞丐,那么这人估计一辈子就只是乞丐了。所以,做管理,一定要有格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眼界。你不要害怕团队里面优秀的人,不要担心其他部门会分走你的利益,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要用更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要重视长远利益,要始终抱着“双赢思维”去对待别人,帮助别人,并从中获益。 

第二个,有利他之心,重视对方的利益。 

人性是幽微的,每一个人都是利己的,但通常只想着利己,只考虑自己,最后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当一个人从利己的欲望出发,或许能够在一时之间取得大的成功,但过不了多久,一旦他的心态出了问题,比如他变得傲慢、听不见意见,等等,就会产生一大堆的问题,甚至会让他的成功毁于一旦。所以,作为一名管理者,你一定要有利他之心。利他,并不是说要损己利他,不是要通过损害自己来让对方获利。恰恰相反,利他是说,你要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通过合作双赢,重视对方利益的同时,也保证自己利益得以实现。 

第三个,要有边界,不妥协。 

有时候,你想争取双赢,向对方让利,但对方却要的更多,甚至超出了你的底线,损害了你的利益。这个时候,你就不要一味地退让、妥协了,你要坚持原则,要有自己的边界。如果确实没有任何的益处,你也确实不想干,那就别委曲求全,要勇敢拒绝。因为,你的时间也是很宝贵的,帮别人做事,自己的情绪却很压抑,那这就不是“双赢”了。双赢,是说两方都赢,而不是自己输,让别人赢。 

正如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所讲: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不会去玩“你输我赢”的游戏,而是懂得通过双赢合作,来成就自己。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