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华峰集团重庆基地“蝶变”侧记
本刊记者 一舟林加浩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的大战略,“东企西进”是华峰的战略部署。自2001年华峰集团成为全国无区域企业开始,就以自身的发展节奏“融入长三角”、“迈入大东北”、“挺进中西部”。显然,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重庆,也被华峰作为新一轮投资的目的地和集结点。
2009年下半年,华峰集团董事局从产业战略布局高度出发,制定了“入渝计划”;2010年6月,华峰重庆基地破土动工;2012年12月,华峰重庆基地举行一期项目竣工暨二期项目开工仪式。至2018年,华峰已在重庆涪陵白涛基地集聚四大产业,连续启动十期项目,完成六期建设,拉开了向“千亿园区,百亿企业”目标进发的序幕。
入渝至今的九年时间里,华峰重庆基地项目建设高效有序,基地规模不断扩增,企业效益逐年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沧海桑田间,荒山变热土,不毛之地崛起了产业“新大陆”,基地产值2018年首破百亿元。
“百亿园区的发展实践,充分彰显了重庆涪陵的营商环境优异、服务意识超前,充分证明了在重庆涪陵投资发展,是完全正确的战略选择。”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在2018年涪陵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暨开工仪式上如是说。
从一片荒芜“山窝”,到拔地而起的现代产业园;从不曾停歇的“造城”项目,到“蝶变”成长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产品单打冠军企业”;从不断延展发展框架,到扩容提质及向产品链、价值链高端迈进中,华峰重庆基地的“华峰人”,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和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演绎了“华峰速度”,升华了“华峰精神”,书写了“华峰故事”,上演了一场百亿产值园区“脱胎换骨”的“变形记”。
真可谓:千里问道,产业集聚美山城;九年耕耘,一曲山歌响四方。
产城人融合 让城镇“吐故纳新”
人间六月天,万物竞相发。
再次来到武陵山下,乌江之畔。
江面升腾的氤氲雾气,不由把记忆拉到九年前被白涛当地人称为“山窝村”的旧村旧宅景象。
曾经的“山窝村”,“蜗居”一隅,四面环山,碧水流年,人口不多,交通闭塞,是中国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在当地同事的口中得知:“小时候从涪陵到白涛根本就没有路,都是坐船才能出入,直等到华峰落户白涛之后,水泥路也修到家门口了,城镇的人、车也多起来了,每天来来往往的车流大多都是往一个方向,就是去华峰重庆基地里上班。”
随着华峰 “大好高”项目落地生根和“安营扎寨”,随着轰轰烈烈的项目建设和厂房林立,随着产业链延伸和人才集聚,白涛这个边远城镇逐渐在“旧貌换新颜”中,迎来了“吐故纳新”和产城人融合。
原本旧房散落区、连绵青山间、茫茫不毛地仿佛经历了一双“魔术之手”,“脱胎换骨”成山、水、产、城、人在此相依相融。
除了“刷新”城镇新颜值,白涛还由此积极提升了城镇功能新“气质”。原来“村落”般的小镇,由现在的公园、广场、绿道、高层住宅、酒店商业装扮成为了有现代城市气息的较发达城镇。
“山窝”崛起,城镇变迁。
一切都因为华峰重庆基地的驻扎,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现如今,走进华峰重庆基地大门让人倍感自豪,华峰蓝色的LOGO让来往行人心怀崇敬,“华峰速度”“华峰实力”频频出现在当地媒体的头版头条。
短短九年间,华峰重庆基地综合实力位列重庆市100强企业、涪陵区综合10强企业。华峰人用汗水、热血和激情在重庆涪陵这块投资福地,不仅在建设“最美园区”中实现了自身事业的持续腾飞,而且也助力了当地城镇与乡村的振兴。
创新驱动 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开山平土,破土动工,一切从零开始。
屹立于重庆涪陵的白涛化工园区,是涪陵区重要的工业发展高地,是涪陵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平台之一。
而承载着涪陵制造业发展和白涛化工园区“千亿园区,百亿企业”梦想的华峰重庆基地,自2010年启动一期己二酸项目建设以来,就以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产业园区为目标,坚持“绿色立园、创新兴园、智造强园”的发展思路,紧抓“创新基因”与产品升级相融合,积极培育新产业,激活发展“新动能”。
“做好创新大文章,是我们项目一期更比一期强,一期更比一期优的前提;是我们产业园区多个产业发展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及迎来‘聚’变的关键。”华峰集团副总裁、重庆华峰化工公司总经理陈恩之说。
走进华峰重庆基地产业园区,绿树掩映,夏花绚烂,从厂区中间穿过的小溪流水潺潺。
已建设近3000亩的基地,在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厂房遮掩下,一眼望不到尽头。
站在办公楼四楼的窗台边,陈恩之指着偌大的产业园说:“‘大块头’不是华峰重庆基地的亮点之一,美丽化工、最美园区建设才是我们的着力点和关注点。”
华峰重庆基地从建设初就在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始终不遗余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生态环保承诺。从陈恩之的介绍中了解到,华峰重庆基地在已投入园区建设的100多亿元资金中,有超过10%的资金用于安全环保保障。
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是华峰的特色,我想这也是该基地在近年来“环保风暴”中顺利过关,并获得国家行业协会和重庆市授予“绿色工厂”赞誉,及赢得政府、社区、用户尊重、认可、拥护的根本。
近距离的感受这个园区,不止于美,更在于创新。
作为该园区最早投产的产业项目,现该产业已成为年产达54万吨的全球最大己二酸生产基地。
来到厂区,记者被车间内一垛垛“四方白色包装袋”所吸引。白色袋子里的东西似面粉非面粉,却是大家口口声声中的“大宝贝”。作为基础化学原料之一,己二酸为无毒无害的白色结晶体。对于公众而言,己二酸的专业名称有些陌生,但在现代生活中,它是不可缺少的中间化工产品,在衣食住行和民生用品的应用中,大多数都有它的功劳。
据介绍,当前重庆华峰化工公司生产的己二酸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并已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峰牌己二酸产品的畅销、走俏,不仅在于保供,更在于品质与技术含量。
正如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所说:做产品的企业很多,做研发的企业也不少,但很多企业只愿意做仿照、跟随,一部分企业做技术集成,而我们一直在做的是自主研发。这条路可能会走的稍微曲折一点,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基础会打牢,以后才会得到更多市场认可和客户尊重。
引进、吸收、消化、再自主研发,是很多企业科技创新的必经之路。化技术受制于人的“痛点”,到反制于人的“兴奋点”,缺少人财物的投入肯定是天方夜谭。
为搏击市场“蓝海”,重庆华峰化工公司每年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近几年,单单己二酸这一个产品,就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国家授权专利达28项。板凳要坐十年冷,自主创新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一个没有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
品尝到创新“甜头”的陈恩之自豪地表示,从己二酸一期项目开始,重庆华峰化工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己二酸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模拟计算和多次专题研讨,对设备及工艺路线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了技改调整和优化。我们在每一期己二酸项目的运行经验基础上,都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工艺技术。与目前国内己二酸生产装置相比较,我们二、三、四期项目,在规模、能耗水平、产品质量上具备了明显的优势。
陈恩之的底气来自于,当前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深化了环己烷氧化、己二酸分离、己二酸结晶等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出了一整套国内唯一的全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己二酸生产系统,打破了国外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垄断,实现了生产线关键设备的全部国产化,使得己二酸产品在企业标准、内控标准和优级品标准远远优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定修订的行业标准,部分关键指标优于国际先进水平。
“从进口到出口,从输入到输出。世界500强企业的要求特别高,能让他们主动来采购我们的产品,实属不易。”陈恩之感慨到。当前,公司标准指导控制生产的己二酸产品已得到巴斯夫、英威达等世界化工巨头认可,成为他们的直接供应商。
产业集聚 释放“磁吸效应”
诚然,无论产业发展,还是城镇建设,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平台的支撑。
涪陵白涛虽是工业小镇,但是水陆两路交通便捷和页岩气等资源丰富。
己二酸、氨纶、聚氨酯原液、铝热传输材料……随着华峰重庆基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壮大,涪陵白涛工业园区管委会通过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一些优质项目也相继落地。工业园迎来了发展新空间,千亿园区也未来可期。
如今,行走在曾是满目青翠的厂区内,华峰重庆氨纶公司总经理于志立感叹:“自公司落地白涛工业园区以来,供应商亦纷纷进驻,形成资源整合的‘抱团’产业链,不仅释放出集聚效应、释放了产能,还在产业配套中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
解企业资源制约之渴;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春风化雨做优“大服务”;构筑互联互通产业链……通过“产业”集聚、“平台”引领,“强磁场”影响,涪陵白涛工业园区逐步“蝶变”出一个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2018年,重庆市聚氨酯新材料产业产值约为190亿元,同比增长14%,是重庆增长较快的产业之一。
当前,华峰重庆基地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基地周边建峰、天原、川维公司的PTG、液氨、烧碱等产品也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配套,产业集群基本成型,呈高质量发展趋势。
枝繁巢暖引凤栖。这些产业的落地,不仅给涪陵白涛带来了经济发展,也给当地富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以前只能在大城市做点体力活,5年前回老家了,好多年轻人都回来了。今年又涨工资了,一个月有4500元左右,还有五险一金,这里物价很低,生活安逸的很。在这里上班,可以照顾家人,看着娃儿长大,巴适巴适。”采访中,回乡进入华峰工作的邹建伟用一口淳朴未改的乡音表达了心中的喜悦。
“一边是坚守主业‘老树发新芽’,一边是向产业集聚及产品链、价值链高端进发。”说道未来发展,陈恩之表示,要围绕推动产业升级,打造高端新材料生产基地的目标,为重庆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智能制造 抢占转型升级“智”高点
江流无声,变革早已悄然发生。
进入十三五,尤小平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说,如果原来的生产制造是骑自行车,那么赋予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改造就是在高速公路上开小车。
“‘三化建设’是实现生产增效、管理增效和创新增效的重要抓手,必须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全力争取更大成效。”集团董事长尤飞宇在今年4月16日,华峰重庆基地召开的“三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三化”建设工作上,我们有一定基础,但还没形成竞争优势,务必快马加鞭,追赶上领先者的步伐。
装备升级,智能制造。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加速融合,智能制造已成为产业竞争的“智”高点。
你印象中的化纤企业,还是车间内员工来回穿梭、汗流浃背的场景吗?距离己二酸四期项目建设现场不远的华峰重庆氨纶,同样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踏入公司厂区门口,一座23.8米高的现代化立体仓库矗立在记者眼前。
“这是整个氨纶行业第一座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一旁的于志立自豪地说到。
谈及这个仓库的“过人之处”,于志立如数家珍:“2015年7月15日,氨纶成品自动化立体库全部投运,实现了产品全自动出入库,运行至今入库扫码成功率维持在98.8%以上,每日最大出库500吨。共有16800个库位,与普通平库的投资比较(相同储量9000吨),投资节省4137.5万,提高土地3至7倍的空间利用率,人力精简50%,叉车减少12台,年度运行成本节省210万。”
除了智能立体仓库外,纸管内标签自动喷码、自动装箱、全自动落筒机器人……华峰重庆氨纶车间内处处呈现出“中国制造2025”的智造。
在华峰重庆氨纶,企业早已走出单纯“人海战术”、以量取胜的时代。在于志立看来,通过“机器换人”,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减员、提质、增效,使智能制造成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智能革命风起云涌,华峰重庆基地已快人一拍、领先半步。
早在2014年,重庆氨纶成立之初始终聚焦的就是紧盯智能制造。经过5年的沉淀摸索,重庆氨纶先后完成关键工艺自动化控制、自动落筒系统、自动搬运系统、自动装箱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等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条从氨纶生产原料入库到氨纶长丝成品数字化包装出库的全流程智能制造生产线,探索具有氨纶行业特点的智能化工厂建设之路。
在迈向中国智造的进程中,华峰重庆氨纶以生动示范提供了案例。
不难发现,“数控一代”也正在扮演着重要的引擎和推手角色。
据了解,重庆新材料公司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包装、智能出入库;己二酸三期生产装置荣获重庆市“智能工厂”称号,一个个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的应运而生,正推动着“华峰制造”向“华峰智造”华丽转变。
据介绍,重庆氨纶长丝数字化包装车间数控装备占生产装备总数的比例将达到100%,检测设备、物流设备全部联网运行并通过AS/RS系统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控,实现了车间可视化管理,也实现了车间软硬件系统优化运行控制和集约化生产,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能走在行业的最前头,不断地技改提升也是支撑我们的关键因素。”华峰重庆氨纶公司副总经理崔玉铉如是说。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技术创新是关键。把脉中国制造的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软肋。中国制造企业的整体跃升,首先要过的不是资金门槛,而是创新门槛。
智能制造,新风拂面。依托智能制造生产线及公司的创新平台,重庆氨纶公司在多头纺、高速纺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提升上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具备多头纺设备。“在氨纶行业,纺丝的速度越快,能耗越低;头数越多,能耗越低。”崔玉铉在开足马力的纺丝生产线旁,颇为自豪地介绍说,别小看一个个头数的增加,每一个阶段的提升,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质”的飞跃。
令人欣喜的是,2018年,重庆氨纶也同步实现了高速纺新产品产业化,对多种产品进行纺丝提速,增幅高达11.1%—18.7%,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在这‘一升一降’中,公司的竞争优势得以凸显,得益于全球领先的多头纺和高速纺技术。
当前,华峰氨纶成立至今能耗逐年降低,能耗水平在氨纶行业稳居第一,生产效能提高50%以上。”于志立向记者表示,2018年,公司在氨纶产量、销量、营收、净利润四项主要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成绩。在满负荷扩量生产的同时,全年产品AA率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提升至历史最高水平。
精益求精 擦亮华峰品质制造
翻开“华峰”的成长史、发展史,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已被华峰人牢牢地握在手中。
过硬的产品质量使华峰人走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也使“华峰”事业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华峰铝业更是如此,正是因为凭借着质量优势,其在行业内短短数年,便获得了用户的认可,在市场中拓展出了一片新天地。
从上海金山来到重庆涪陵,华峰铝业始终坚持的是以质立业。
为确保这座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如期竣工,华峰人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品质较量的“速度与激情”。
华峰铝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叶章良介绍说,目前,该项目厂房建设已完成,熔铸车间、热轧车间、冷轧车间、铝箔车间、精整车间的设备安装和调试也已就绪。
近距离观察整个厂房,第一印象就是“大”:空间大、设备大。旁边的员工和记者打趣道:“在这边上班,每天微信步数打底1万步。”
在空旷的厂房内,各种各样新式设备的“黑科技”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距离不足20米的热轧机正在生产。一旁的员工正通过显示器观察各项参数变化,并按时段进行记录。他指着屏幕介绍:“这是国内首台引进的德国凸度仪的单体架热轧机,就是这个系统,能在线测量热轧卷板的平直度,改善交货板带材的板形,主机功率达到6000KW,为同类规格中主机功率最大的热轧机。”
对制造企业而言,生产线上的质量把控,必须要通过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来加快实现。
“我们的轧制速度可达1500m/min,可轧制0.03mm厚的物料。”叶章良表示,这台设备配备了BFI版型辊、IMS测厚仪、BETA激光测速仪,并使用交流电频电机和国际先进控制系统,采用双锥头开卷卷取设计,使得产品的精度又迈进了一步。目前的产品可以薄到超乎想象,大到终端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小到锡箔纸我们也可以生产。
对传统企业而言,要搭乘科技快车,积极拥抱创新,才能获得发展的新动能。
在不少人眼里,金属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不高。在华峰铝业,这个观点被颠覆:其坐落上海的母公司获评“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获13项具有高强度、高塑性特征的热交换器用铝合金带材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受理中发明专利申请12项;已获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受理中实用新型专利申请6项。
更让华峰人骄傲的是,这些创新均来自一线生产现场,遇到难题、研究攻关、破解难题,很快投入建设施工,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成为企业加速发展的推进器。在华峰铝业一期的项目中,铝板带箔项目采用全新的工艺技术,使生产效能和产品质量在同行中占有绝对优势。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不总是一帆风顺。
但不向强大者低头,埋头做强自己,华峰做化工如此,做金属领域更是如此。
要发展不能光靠“量”,“质”才是根基。
“对产品品质的坚守,是我们一直所讲的‘求精’精神。创业之初,我们就深知‘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铝业公司创始人尤小华给记者讲述了企业创立以来的“成长秘方”:市场没了可以再找,只要有过硬的品质,自然不缺市场。
据介绍,一直以来,华峰铝业公司依据IATF16949、ISO14001和OHSAS18001标准建立完善品质保证体系、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和高效的信息化体系,通过开展K项目管理、5M1E变化点管理、可视化管理等特色工作,推动产品质量的可持续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一期年产20万吨铝板带箔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拥有完整的铸轧、熔铸、复合、热轧、冷轧、退火、箔轧、精整和分切生产线,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加工精度均达到国内同行业最先进水平。
空口无凭,事实为王。华峰铝业凭借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汽配巨头Mahle(马勒)集团举办的首届供应商大会上,荣获质量领域的“全球最佳供应商”奖,这是所有奖项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个。这还只是近年华峰铝业开拓市场中的浪花一朵,截止目前,公司产品终端应用品牌包括宝马、奥迪、丰田、通用、福特等,出口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随着重庆铝业项目产能的释放,整体营业收入有望再创新高。
只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夫战,勇气也。或许未来有乱云飞渡般的艰难险阻,但华峰人更有中流击水的自信从容。华峰铝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将企业发展的重心放在了“以质量擦亮华峰制造的品牌”。
记者手记:
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行走涪水大地,一个个行动计划和重点项目,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引领华峰迈上转型升级的新征途。
大江奔流,哺育万里江山如画。
庞大的体量离不开产业、区域的支撑,多极发展、多点发力打开华峰向产业链高端迈进的新格局。
望着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谈及华峰重庆基地未来规划与宏伟蓝图的新愿景时,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满怀憧憬道:“我们将按照‘高点定位、高度负责、高效运行’的总体要求,积极投身于项目落地的各项工作中去,加快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产业园区目标迈进。”
山高敢为峰,中华应有为。
不断做优存量,持续做强增量,随着产业的逐步集聚,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逐步形成,华峰重庆基地在“蝶变”中,正述说着新的“华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