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峰企业文化案例故事

“务实为本,创新为魂”是华峰的企业精神,华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为了使华峰的企业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华峰》杂志特开辟专栏陆续刊登企业文化案例故事,通过情景的真实再现,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华峰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这些案例所讲的故事虽然都是发生在企业里的小事,却件件真实,例例感人。为加深读者的理解,我们在每个案例后面都进行了点评,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敢拼才会赢

2010年8月,刚走出大学校园的他踌躇满志,怀揣着理想与抱负应聘到了刚刚成立的华峰集团聚酰胺事业部,从事设备管理工作。四年多来,他立足岗位,兢兢业业,不但圆满完成了每年项目建设材料、维修材料的申报与验收等工作,还积极参与各类技改项目和设备检修,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设备管理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完善的跨越。他就是来自事业部设备动力系统的设备管理员蔡晓洲。

2014年11月,尼龙二期新增锅炉项目开工。为确保工程质量,抢抓工程进度,蔡晓洲连续三个月蹲守现场,从材料采购、设备进现场,到管道预制安装,全程跟踪监督,认真校对图纸,每道焊缝、每个支撑,小至螺丝垫片,他都要仔细检查;管道试压阶段,他每天身上戴着安全带,上管架、爬平台,不放过任何细节。一旦发现缺陷,他都会第一时间与承包商进行沟通,并严格整改,确保不出现一丝纰漏。在承包商眼里,他喜欢“计较”,爱挑“毛病”。然而,正是他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才保障了项目如期完工并顺利投入运行。(王赟怀)

案例点评:

过去四年,伴随企业的持续发展,华峰员工总数从4千余人增长到8千余人,大量有学识、有抱负的高校毕业生如潮般投入华峰的怀抱,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蔡晓洲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勤劳、朴素,没有初生牛犊的心浮气躁,能吃苦,肯学习,一步步填补了工作经验的不足,从而实现了个人的成长。(王升)

 

铁臂“阿童木”

他于2010年3月加入华峰,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如今,他已是合成树脂公司合成树脂工厂B班的生产主管,带领着一个120多人的团队。近年来,他所带领的班组连续3年获得集团“最佳学习型班组”,并多次获得公司年度“安全生产奖”;同时,他还肩负着集团团委组织委员、新材料公司团委副书记、合成树脂工厂党团支部书记等多项职务,他所在的党支部连续3年被授予瑞安市“先进党组织”称号,并在2014年被集团评为“四星级党组织”;此外,他个人还曾获得温州市“优秀新居民”、瑞安市合理化建议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先后被评为集团“示范岗党员”、“优秀团干部”、“优秀青年”等。他就是2014年集团“岗位标兵”、合成树脂工厂的“铁臂阿童木”——童彬彬。

面对诸多荣誉,很多新人总是羡慕地问他:“有什么窍门?”他总是笑笑说:“只要心系岗位,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去做,踏实努力,多学习多思考,机遇终究会来的。”可见他早已把个人的成长与公司的发展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有一次,他骑电瓶车回公司,为躲避路口突然出现的行人,自己摔了出去。当时正值夏天,身上衣服单薄,膝盖和脚都被蹭掉了一大块皮,到医院做了简单的处理后,他想到第一件事就是脚肿了没法穿鞋,怎么去上班?顾不上疼痛,他便上街买了双超大码的布鞋,就这样穿着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岗位上,车间领导和同事都劝他回家休养,他笑着说“没事,小伤,兄弟们都在上班,我在家不踏实”。那段时间,每逢上下班和饭点,人们经常会看到他被同事扶着一瘸一拐地走在厂区的路上。

五年来,童彬彬几乎没有请过假,为了班组的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他坚韧的意志力和乐观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人,特别是一起共事的兄弟,都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小领导”,亲切称他“铁臂阿童木”。(陈高伟)

案例点评:

对于童彬彬,身兼数职是律己奉公,诸多荣誉则是实至名归。童彬彬的事迹勉励了广大华峰人:“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经意间来到身边!”(陈高伟)

 

彻夜检修

2014年8月20日凌晨一点多,氨纶公司D车间的导热油总进油分油缸DN250阀门不能打开,导致导热油不能进去。在场的检修人员尝试了很多方法但还是不能打开。如果这阀门打不开导热油进不去,则将直接影响D2车间投产。因此,排除异常迫在眉睫,检修值班人员立即将情况向上汇报。

接到通知后,氨纶公司生产副总徐宁、D工厂厂长林凯、纺丝D2及机电主管纷纷赶赴现场。要知道他们前一天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躺下,而且此时正赶上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然而,这一切却阻挡不了他们赶回厂里的步伐。一到现场,在了解情况后,便立即商讨出了第一套方案,将阀门阀盖上的一圈螺栓均匀松开。确定方案后,大家一起开始动手,但费尽力气将螺栓松开后阀门还是不能打开。后来,尝试了各种方法,阀门依旧打不开。凌晨四点多,徐总再次召集大家,最后决定将整个阀门拆掉。虽然此时参检人员通宵作业已疲惫不堪,但在徐总和林厂亲临检修现场协调指挥下,全体检修人员斗志倍增,并以忘我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检修作业中,最后阀门内螺杆密封面终于松动,导热油“哗哗哗……”倾泄而入分油缸,大家心头悬着的那块石头终于放下了。而此时已经是凌晨五点多,天空已经朦朦亮。彻夜检修的人员稍做休息后,继续奋战在检修一线……(赵艳伦)

案例点评:

一次检修就是一次战斗,信心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一次检修更是一次证明,奇迹是靠人去创造的。在检修过程中,检修人员不分昼夜,紧密配合,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检修工作的赞歌。(赵艳伦)

 

“下”,是一种勇气

近年,华峰普恩通过技改,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得以大幅提升,随之而来的人员岗位调整成了必然。切割车间平切组长俞春临就是被调整中的一员,从一个组长“降”为一个平切机台操作工。

在调整初期,大家还担心俞春临也像有的基层干部那样觉得面上子上过不去,不能全心投入工作。后来证明,大家的担心是多余的。很快,他便转换了岗位角色,利用积累经验的优势,不但成了现任班组长的得力助手,还成了“传帮带”的老师傅。去年9月中旬,刚好是普恩公司订单的高峰期,一批异形管订单,由于工艺要求,只能用二维机切割,且规格种类繁多,刚好会CAD的同事也有其他安排抽不开身。为了顺利生产,及时交货,他白天在机台操作,晚上在家里把图纸绘制、编程好,第二天手把手地教会徒弟操作方法。就这样,一个看似不能如期完成的非标定单,在他的努力下提前完成了。后来有人问他,是什么样的心态让他能够如此释然,他说:“不是我做得不好,是有的同事比我做得更好,我在进步的时候,他们进步比我更快,能者居上是很自然的事情,真的没什么值得耿耿于怀的。”

正是这种胸怀,俞春临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在年底公司优秀员工评选中,他以车间最高票进入筛选环节。(石银燕)

案例点评:

俞春临只是公司中众多“能上能下”干部的缩影。以前都说“下必有过,上荣下辱”,其实“下”是一种自然规律和工作需要,“下”得自然是一种心态,“上”与“下”其实是一种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只要进入这个良性循环,个人和公司才能充满活力。(石银燕)

 

默默无闻的质检员

某天,当我提前上班,经过二楼走廊时听到了切片机和拉力机运行的声音,推开门一看,物检组的同事林龙已经开始在工作了,于是,我随口问了一句:“今天好早啊!”他回答说:“我每天都差不多这个时间到的。”

后来,跟其他的同事偶然聊起此事,技术研发的同事跟我讲,他们有时做小试要加班,基本上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能看到林龙已经开始工作了。之后,我便特意进行了观察,发现他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到公司了,中午也不休息,不管当天的工作有多忙,他都会严格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同时,他还十分关注5S情况,每天下班前,都会把工作区域打扫得干干净净。

闲聊中,我无意中问过他:“公司规定早上8点钟上班,你怎么每天都这么早?中午还不休息,有时下班还要加班。”他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我不是学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比较薄弱,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我要尽量抽出时间多学点东西。”

作为一个90后的男生,从他工作的表现来看,更趋向于70后80初的那一代人,吃苦肯干。他对工作的态度认真严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同事们。(潘玉燕)

案例点评:

作为一名普通的质检员,林龙这种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是我进入华峰工作到现在第一次看到,让我深受影响,值得同事们学习。(潘玉燕)

 

平凡人之平凡事

进入公司以来,我接触到了许多陌生的面孔,但在和他们接触了数月后,我也会与他们开起玩笑,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善意的笑容,感受到了包容的胸怀。而他,我总会亲切的称呼一声“陈师傅”。他为人和蔼,待人友善,与他相处多年的同事都说:“陈师傅,人很好的呢!”是的,确实很好。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却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不经意间,你会看见他忙进忙出。路灯不亮了,需要维修,食堂开水箱坏了,也需要维修……这里接电源,那里又要巡检,每天的工作都十分繁忙。但是在他疲倦的脸上你还是会看到笑容。

记得在一次工作联系单上看到行车滑线急需维修,陈师傅在接到操作工报修之后,便立马拉升降车上去检查,反复查看之后发现,是由于2#拉弯矫和冷轧转料时,行车滑线被钢丝绳碰到,将扣件拉坏了,于是,他在把冷轧2#拉弯矫处的滑线扣件调换后,行车才正常运行。看似简单的更换滑线扣件,但每次上行车维修的工作都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要懂得完成抢修工作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吴佳怡)

案例点评:

如今,电已经成为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正常的水电供应才能保证正常生产运行。在华峰日轻铝业就有这样一个团队,这样一位老师傅用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为公司的电力稳定默默地奉献着。(吴佳怡)

 

细节决定成败

2015年元旦刚过,华峰超纤就面临TS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的换证审核,也就是3年一次的大审。面对比以往更加严格的审核,公司内部却有条不紊,各部门员工信心满满。其实,外审的要求刚下来的时候,大家还是有点担心的,去年一些部门的管理人员辞职之后,新接替的人对本部门的TS16949体系认识还不够全面,今年的审核范围也比之前的增加了许多,审核老师也比往年增加了一位,可以说,年底收到的这份外审任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想顺利通过,还是有些压力的。

为此,质量体系管理经验丰富的质检部经理王晓静拟定了一份大胆的计划,让新内审员和刚转正的工艺员一起参与到公司的内部审核中,而且不仅仅是参与,而是要让他们去独立完成审核计划中的审核、开不符合项、整改审查等最重要的环节。2014年12月上旬,公司开始了制造过程的审核,这次审核过程中,有四个小组共18人,以王晓静和另外三名经验丰富的老外审员为组长,新内审员超过半数,还有3名基层管理人员的参与,可谓声势浩大。在这次制造过程审核中,王晓静只是在第一次示范之后,就让新内审员操刀上阵,自己在旁边不断引导补充,到12月中下旬的内部审核时,新内审员们的审核就已经从开始的模仿,到逐渐得心应手起来。

审核过程中,尽管审核和总结工作逐渐交给新内审员来完成,但王晓静无疑还是最为辛苦的,新内审员有许多问题要请教她,发现的问题各部门的负责人也都来找她。从数据分析到制定整改方案,她都亲力亲为。另外,作为部门经理,很多事情需要她亲自处理,因此只能利用晚上或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

经过新内审员的努力学习,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TS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的换证审核最终顺利通过,结果皆大欢喜。(尤春辉)

案例点评:

看似只是让新内审员负责审核过程,其实在他们审核时,一些本部门因为没被审核到的问题也会在审核其他部门时发现,同时本部门的问题也可以借鉴其他部门的优点进行整改,这样极大的增加了体系中问题被发现的机会和整改的效率,也为之后的管理积累经验,可谓一举三得。(尤春辉)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