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峰氨纶:信息化成为增效利器

瑞安日报记者  潘敏洁

          车间里空无一人,生产却照常进行;鼠标一点,市场行情即刻生成……作为温州首家境内上市民营企业和全国首家主营氨纶上市公司的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和管理上也超前实现了"两化融合"

 

引入 ERP 开启" 管理信息化"

 

    走进面积60余平方米的机房,一个个机柜并列着,机柜里的设备不断闪烁灯光。"这是我们公司的大脑,它一旦崩溃,很多部门的工作都会受影响。"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企管部胡万林告诉记者,这些闪烁着的机器一天24小时运转,保障了华峰氨纶的管理信息化顺利运行。

       2007年,华峰氨纶先期引进专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助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2008年,华峰氨纶以ERP系统项目为公司信息化的起点,正式开启管理信息化序幕。

        ERP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我们首先选择与核心业务直接相关的财务、营销、生产、仓储、采购等模块实施ERP"胡万林说。

  实施ERP后,公司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成一体,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大大缩短了整体供应链的时间,加快对客户和市场的响应速度;能够准确地计算物料需求,缩短物料计划与采购时间,减少仓库库存;加强成本和利润计算的速度与准确性。"胡万林介绍。

        在华峰氨纶工作多年的胡万林,还深刻体会到这种信息化办公的"便捷""以前评审文件,需要一个个部门、一个个领导签字审核,比较繁琐费时间,而现在只要登陆公司OA系统就搞定,不管领导在哪,只要打开OA系统就能看到,可以直接进行批复,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胡万林笑着说。

        "现在,引入信息化系统来提升管理这种方式,渐渐得到我们公司上下的认可,但谁又能想到,我们在推广之初遇到的种种阻力。在信息系统推广初期,员工已经习惯了之前的传统工作模式,在思想方面尤其难以扭转,员工及各部门间都怀有各种揣测和担忧,比如办公效率提高了,是否就意味着裁员?一些文化水平低点的员工担心自己不会操作等,但通过不断宣传及培训,最终信息化获得员工认可和接受。”胡万林说。

 

BO\BW 让信息有效利用

 

    信息化的发展,紧随而来的是信息如何有效利用的问题。

        胡万林表示,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无论高层决策层还是公司各级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都希望能从庞杂的历史数据中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并能对数据进行灵活、动态的分析,以解决企业运营中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将不同来源的相关信息集成,为业务决策提供横向、全局的支撑,从而提高效率,帮助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于是,BO\BW统产生了。

         2010年,华峰氨纶建立了BO\BW系统,有效整合了OAERPCRM等业务系统,并整合了EXCEL等非结构化文档,为公司全局化的分析决策提供了支持。

  另一方面,信息化的背后,信息安全日益突显。"我们有大量机密数据以文档的形式存在,其传播的方式多样,如何才能确保信息的私密性、控制能力和完整性? "胡万林说。

         对此,在设计重要业务系统如ERPBO时,华峰氨纶充分意识到内网文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结合业务流程设计了多种文档流转模式。"流程及环节严格执行权限控制,有效确保 内网文档在系统内部流转访问的信息安全;文档在信息化系统中进行流转,信息安全可以得到基本的保证。"胡万林向记者解释。

2012年,公司又引进了在行内比较知名的、文档安全方面比较成功的软件。"通过一年多的运行,效果良好,有效遏制了信息泄密事件,提高了文档安全级别。"胡万林说。

 

生产车间实现" 机器换人"

 

    事实上,在推行管理信息化之前,华峰氨纶的生产信息化就已经先行。"1999年,华峰氨纶自建立起就引进了来自日本的全套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当时光技术转让费就花了1000多万元。"公司主任工程师张大卓说。

        走进公司生产车间,一道道制造氨纶的工艺流程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却鲜见员工。在纺丝车间,一排排机器不停地运转着,每台机器上下两根轴上分别装着一卷纸管。"上面那卷丝卷满了,机器会自动把下面切换上去,并亮起红灯提醒落筒,而在控制间的员工就会过来操作。"张大卓介绍。

        在控制间,记者看到七八位员工在电脑前操作着。张大卓表示,这是电脑上实行远程监控现场的生产设备,一个按钮就可以开启关闭控制设备,并能够远程采集信息,实现了真正的"机器换人"。这种控制系统的成功运作,也吸引了不少公司前来取经。此前,该公司在生产时加料、反应全部靠人工控制,精度和质量均不稳定,而建立生产过程集散控制系统后,生产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